遭官媒连续曝光,如新危机警醒直销行业: 勿滥用”擦边球”战术

长期以来,  国内市场运作的直销企业或直销商喜欢用”擦边球”战术为企业或产品做”权威”背书.  但打”擦边球“者就像是沿着市场的高速公路游走的”扒车族“,他们在免费借力他人的速度和能量前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当着巨大的风险。他们的路能走多长?擦边球能否驶入市场快车道?如新股价暴跌和品牌受损的深刻教训足以令人警醒;    而如新作为一家有30年经营历史的跨国直销巨头,进入中国市场10年仍然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不能不说十分遗憾,值得所有直销企业和直销人反思。

201401193

毫无疑问, 今天的消费者和企业都重视“名牌”效应。对于消费者而言,“名牌”=品质+服务, 购买时会安心很多。对企业而言, “名牌”=好卖+高利润, 参与竞争优势明显。.

但”名牌”无法一夜成就, 企业为此要付出相当大的人力、物力、财力。

而对直销业者而言,除公司和产品的“名牌”效应外, 更看重的是“政策”效应,毕竟在很多人眼中, 直销=“金字塔”=“老鼠会”。因此官方的态度直接影响了直销从业者的心态,是“全力以赴”还是“试试”都与这点密切相关。

按理说中国政府已将直销立法,并通过商务部审批核发直销许可证的方式给予了正规直销企业合法经营的地位, 企业和经销商应全力提升产品和服务品质,但行业普遍浮躁和急功近利的心态导致直销业乱象丛生: 滥用“擦边球”战术尤为典型, 常用的“擦边球”手法不外乎:

1、拉虎皮做大旗:利用QQ、短信和微信编造各种政府报告和“国家领导人论直销”的版本,四处传播,急欲给公众造成一种“不做直销就落后了”,“不做直销将被社会淘汰了”的错觉,短期内固然能刺激业内的亢奋,但却同样易被稍有常识的人识破忽悠的伎俩儿加深对直销的误解,更让主流媒体所不屑甚至痛恨;

2、偷梁换柱:“绑架”名人或专家,利用各种场合与名人或专家接触的机会,只要与名人或专家有单独合影或同台的机会,便向公众吹嘘“名人代言”、“专家推荐”,为自家产品或模式套上耀眼光环,博取眼球,误导消费者;

3、移花接木:将企业在官媒的广告编辑成媒体头版新闻,给读者造成企业是政府大力扶植的重点的印象, 以此来强化企业对经销商的信心;

4、以嫁接电商或连锁超市模式,无限扩大直销产品的品种和品类;

第4种“擦边球”方式尚可理解,直销类产品为何需要商务部来审批,直销模式本身决定的?按理什么产品适合什么模式应该由市场来决定,而非由政府审批。因此这种自作主张突破产品批准范围的“擦边球”不妨视为一种突破体制限制的创新,只要产品本身合格,对消费者并无大碍。

但前三种“擦边球”的副作用却甚大, 扣以虚假宣传,欺诈消费者的帽子也不为过,短期内也许会刺激业绩,但长期而言百害而无一利,毕竟任何造假和欺骗消费者的行为都难以为正常社会所容,如新近期被《人民日报》连续曝光其涉嫌传销的报道,导致其股价重挫近4成。其实就是前三种“擦边球”战术滥用的后果。这次危机在很大程度上证明了,一个企业急于在塑造品牌和片面夸大“政策利好”而滥用“擦边球”战术所付的代价,如新固然为此透支了企业的信誉度和行业的美誉度,对其他拿牌直销企业而言,何尝不是一次有益的警示?

自从05年国家对直销立法之后,倍感压抑的直销企业和从业人员终于有了腰杆子挺直了的感觉,拿牌企业更是有了“合法”身份后“小三上位成功”的感受,恨不得逢人就炫耀自己的“正牌夫人”身份。特别是2013年商务部一口气批出10个新直销许可证,更让业界产生一种错觉,以为直销的春天来到了, 国家要大力发展直销。本就信奉“借力使力不费力”的直销人,岂可错过这个利好消息,于是各种版本的“直销是大势所趋”,国家领导人关于发展直销的“政府工作报告摘要”版本纷纷出笼,这固然能令直销从业人员有如打了鸡血般兴奋,但对了解事情真相的人们而言,这更似一出狗血般剧情的闹剧,令人颇感无奈和无聊。

有人曾形象地比喻, 打”擦边球“者就像是沿着市场的高速公路游走的”扒车族“,他们在免费借力他人的速度和能量前进的同时,不可避免地承当着巨大的风险。他们的路能走多长?擦边球能否驶入市场快车道?如新股价暴跌和品牌受损的深刻教训足以给人启示。如新作为一家有30年经营历史的跨国直销巨头,进入中国市场10年仍然犯下如此低级的错误,不能不说十分遗憾。

其实不打“擦边球”就不能带来高业绩吗? 事实上中国直销业绩的前几名,如安利、无限极、玫琳凯这些公司的业绩都数倍于如新,但它们都在品牌建设和企业文化推广方面长期做了低调而扎实的工作, 这三家企业称得上中国直销企业的标杆, 值得国内所有的直销企业学习和效仿。

Related Posts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