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14日–17日,第十四届亚洲营养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成都成功举行,这一营养学界的国际盛会是继1995年后,时隔28年再次来到中国。本届大会以“可持续营养助力未来”为主题,来自多个国际组织、40多个国家的营养科学家分享最新学术成果,共同探索促进亚洲及全球营养健康发展的最新方案。
本届大会设9个主旨报告、10余场专题报告、5场青年报告,内容涵盖营养与可持续发展、公共营养与健康、基础营养研究、食物与营养、全生命周期营养、营养教育、临床营养、精准营养等多个领域。其中,中国营养学界分享新知、凝聚共识、推动创新,诸多研究成果和学术突破发布,包括《中国居民早餐营养健康模式》、新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等。
在百余场平行论坛中,“食养是良医:传承与创新”分论坛备受关注。来自中国、荷兰、印度、泰国及韩国的学者,分享了食药物质、健康膳食模式在各自国家的发展趋势和研究亮点,为“食养是良医”提供了丰富系统的科学依据。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致辞
中国营养学会理事长杨月欣表示,《黄帝内经》讲:“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食养作为中华民族璀璨的文化之一,在中华大地上生根、发芽,并传承至今。
平衡膳食和充足营养是人人健康之基,合理膳食和健康生活方式是慢性病防治的主要手段,治疗膳食和营养支持可为疾病治疗提供支持。中国营养学会常务理事孙桂菊教授介绍,我国居民如维生素A、维生素B2、锌等微量营养素缺乏比较普遍,食物吃得营养了、平衡了,本身就是一种“良医”。与会专家纷纷表示:“食养是良医”,是对科学食养理论的总结升华,对合理膳食行动做出有效指导,对健康中国建设有着重要意义。
合理膳食是健康的基石,早餐是一天营养获取的开始,也是合理膳食主动健康的第一站。中国营养学会合理膳食工作专家组,在纽崔莱营养与健康研究中心支持下,编写了《中国居民早餐营养健康模式》,指导公众重视早餐营养,通过吃好每日第一餐,养成健康生活方式,提升健康水平。
安利(中国)市场部副总裁及亚洲科技创新中心副总裁陈佳介绍,我国居民对早餐营养重视不足,超过一成的人群做不到每天吃早餐,近九成人早餐品种单一,且相当一部分人蔬菜水果和奶类摄入不足,早餐质量不高,营养摄入不够、不均。这会导致全天能量和营养素摄入不足,降低大脑兴奋性,导致精神不集中,思维迟钝、躁动等,影响学习和工作效率。
“我们跟中国营养学会合作的《中国居民早餐营养健康模式》就是帮助大家首先建立一个认知–早餐是很重要,倡导我们每个人都能认真吃早餐,营养丰富、科学补充,合理搭配日常膳食,养成良好饮食习惯”,陈佳接受采访时表示。
202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同时在本届大会上面世。据了解,《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是为满足不同年龄、性别、身体状况的中国居民营养需求而制定的权威工具书,包括各种营养素的平均需要量、推荐摄入量、适宜摄入量和可耐受最高摄入量等。
“营养素推荐摄入量,为了更好满足不同年龄段需要。设立了20个年龄组,如12岁之前每一岁就是一个年龄段;另外,膳食成分中预防慢性病的SPL值(特定建议值),由旧版的6个增加到13个”,中国营养学会副理事长常翠青介绍。
杨月欣表示,2013版《中国居民膳食营养素参考摄入量》的修订完成和出版发行,是落实国务院《国民营养计划(2017-2030年)》的重要工作,对于制定国家营养健康政策及其重要技术指标、食品营养标准、营养支持和干预、膳食调查指导和评估、新食品研发,以及保障国民健康和膳食营养素合理摄入具有重大意义。
基于累积89年的植物选种育种、有机种植、有效物质和作用机制阐释的全链条研发经验和成果,安利作为业界代表支持中国营养学会进行2023版DRIs修订。陈佳表示,安利借助全球科学合作网络,为修订工作提供多方位支持:搭建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分享欧盟、美国等国家和地区DRIs修订进展情况以及最新科学证据;设立植物功能成分与健康研究专项基金,鼓励植物营养素健康价值(包括预防慢性病)研究;发力营养素在生理功能、营养状况评价等方面的基础科研,提出更适合我国居民的营养素摄入量。
据悉,亚洲营养大会由亚洲营养学会联合会发起,每四年召开一次,是亚洲国家分享营养学领域的最新研究进展、展示营养科学及公共卫生领域最新科研成果、推动营养学科全面发展的一个重要平台。
来源: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