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呦呦获诺贝尔奖 带领科研组创制抗疟药数亿人受益

瑞典卡罗琳医学院5日在斯德哥尔摩宣布,将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授予中国女药学家屠呦呦,以及另外两名科学家威廉·坎贝尔和大村智,表彰他们在寄生虫疾病治疗研究方面取得的成就。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李克强5日致信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对屠呦呦获得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表示祝贺。

3

这是中国生物医学界首次荣膺诺贝尔奖,也是传统中医药首次在诺贝尔舞台绽放光彩。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奖金共800万瑞典克朗(约合92万美元),屠呦呦将获得奖金的一半,另外两名科学家将共享奖金的另一半。

按惯例,揭晓今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的发布会在卡罗琳医学院“诺贝尔大厅”举行。当地时间11时30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秘书乌尔班·伦达尔宣布了获奖者名单和获奖原因。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对新华社记者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很了不起”。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在极为艰苦的科研条件下,屠呦呦团队与中国其他机构合作,经过艰苦卓绝的努力并从《肘后备急方》等中医药古典文献中获取灵感,先驱性地发现了青蒿素,开创了疟疾治疗新方法,全球数亿人因这种“中国神药”而受益。目前,以青蒿素为基础的复方药物已经成为疟疾的标准治疗药物,世界卫生组织将青蒿素和相关药剂列入其基本药品目录。

 人物

  东晋药书助屠呦呦“磕下”诺奖

屠呦呦生于1930年,85岁的她仍活跃在科研和教学工作中,目前担任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终身研究员兼首席研究员。2011年,她因发现青蒿素而荣获美国拉斯克奖。这一大奖在世界医学界也具有很高的声誉,其获得者有近四分之一后来获得诺贝尔奖,被认为是诺奖“风向标”。

1

39岁开始研究中草药抗疟疾

这位现年85岁的女科学家是浙江宁波人。“呦呦鹿鸣,食野之苹”,《诗经·小雅》的名句寄托了屠呦呦父母对她人生的期待和憧憬,而她也终生与天然植物结下不解之缘。

1955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药学院),屠呦呦进入中国中医研究院(现为中国中医科学院)工作。

1969年,中国中医研究院(现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接到一项特殊任务——参加一个代号为“523”的战备项目。当时正值越南战争,耐药的恶性疟疾在越南流行,引起双方部队严重的非战斗性减员,中国在越方请求下开始在军内开展抗疟药的研究,并成立了“全国疟疾防治研究领导小组办公室”(代号“523办公室”)。屠呦呦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又有从事中医药研究工作的经验,39岁的她被委任为组长,负责重点进行中草药抗疟疾的研究。

屠呦呦领导课题组从系统收集整理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入手,在收集2000余方药的基础上,编写了640种药物为主的《抗疟单验方集》,对其中的200多种中药开展实验研究,历经380多次失败,1971年发现中药青蒿乙醚提取物的中性部分对疟原虫有100%抑制率,1972年从该有效部分中分离得到抗疟有效单体,命名为青蒿素。

2

 从东晋药书获得灵感

研究青蒿素遇到的难处比想象中还要大。屠呦呦筛选出的样本并不尽如人意:胡椒“虽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84%,但对疟原虫的抑杀作用并不理想”;而“曾经出现过68%抑制疟原虫效果”的青蒿,在复筛中因为结果并不好而被放弃。

此后,她在重新复习东晋道教学者、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的著作《肘后备急方》时,发现其中记述用青蒿抗疟是通过“绞汁”,而不是传统中药“水煎”的方法来用药的,她由此悟及用这种特殊的方法可能是“有忌高温破坏药物效果”。据此,她“改用低沸点溶剂,果然药效明显提高”。经过反复试验,最终分离获得的第191号青蒿中性提取物样品,显示对鼠疟原虫有100%抑制率的令人惊喜的结果。

用260页的著作“说话”

受到葛洪典籍的启发而获得成功后,1972年3月,屠呦呦以研究小组代表的身份报告了青蒿中性提取物的实验结果。在其后的临床观察中,屠呦呦不仅带头试服,还亲自携药去海南昌江疟区现场验证治疗效果。在她报告了“30例青蒿抗疟全部有效”的疗效总结后,掀起了全国对青蒿抗疟研究的高潮。

在多年研究生涯里,屠呦呦一贯保持低调。曾有媒体电话采访她,她并不正面回答任何问题。她说去看她的那本书就够了,“这是‘十一五’国家重点图书,化工出版社出版,绿皮的,吴阶平作序,宋健题词。”

屠呦呦说的那本书是《青蒿及青蒿素类药物》。媒体曾评价,作为科学家的屠呦呦,只愿意用这本260页厚的学术著作来与世界对话,对于更多其他的,她似乎无话可说。

打开《青蒿及青蒿类药物》一书,第一页就是那句诗:“呦呦鹿鸣,食野之蒿”。

在这本书中,有一页印制粗糙的新药证书复印件,那是中国新药审批办法实施以来的第一个新药证书——(86)卫药证字X-01号。这份由中国中医研究院申报获批的证书上,并没有屠呦呦的名字。

其实早在2011年,屠呦呦就因发现青蒿素而获得素有诺贝尔奖“风向标”之称的美国拉斯克大奖,当时被人们称为“离诺贝尔奖最近的中国女人”。她当时接受媒体采访时说,科学研究要实事求是,而不是为了争名争利。

谈及中医药,耄耋之年的屠呦呦曾说,中医中药是一个伟大的宝库,经过继承、创新、发扬,它的精华能更好地被世人认识,能为世界医学作出更大的贡献。

“我们中国人的成果被国际认可,关键是真正解决了问题,挽救了许多生命,”她说,“应该用现代科学手段不断认识中医药,这是我们这一代和下一代科研工作者的责任。”

 贡献

  青蒿素:抗疟疾“中国神药”

疟疾是世界性传染病,每年感染数亿人,并导致几百万人死亡。上个世纪60年代,引发疟疾的寄生虫——疟原虫对当时常用的奎宁类药物已经产生了抗药性,影响严重。此后,在屠呦呦带领下,中国“523项目”研究人员成功提取了高效抗疟成分青蒿素。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青蒿琥酯、蒿甲醚能迅速消灭人体内疟原虫,对脑疟等恶性疟疾有很好的治疗效果。青蒿素类药物可口服、可通过肌肉注射或静脉注射,甚至可制成栓剂,使用简单便捷。但为了防范疟原虫对青蒿素产生抗药性,目前普遍采用青蒿素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的复方疗法。

作为“中国神药”,青蒿素在世界各地抗击疟疾上显示了奇效。2004年5月,世卫组织正式将青蒿素复方药物列为治疗疟疾的首选药物,英国权威医学刊物《柳叶刀》的统计显示,青蒿素复方药物对恶性疟疾的治愈率达到97%。据此,世卫组织当年就要求在疟疾高发的非洲地区采购和分发100万剂青蒿素复方药物,同时不再采购无效药。

“中国神药”给世界抗疟事业带来了曙光。世界卫生组织说,坦桑尼亚、赞比亚等非洲国家近年来疟疾死亡率显著下降,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广泛分发青蒿素复方药物。仅在赞比亚,由于综合运用杀蚊措施和青蒿素类药物疗法,2008年疟疾致死病例比2000年下降了66%。

据世卫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年底,已有11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达到100%,另有5个非洲国家覆盖率为50%至100%。而在2005年,仅有5个非洲国家的青蒿素类药物覆盖率为50%至100%。

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评选委员会主席齐拉特评价说:“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从中药中分离出青蒿素应用于疟疾治疗,这表明中国传统的中草药也能给科学家们带来新的启发。”她表示,经过现代技术的提纯和与现代医学相结合,中草药在疾病治疗方面所取得的成就是很了不起的。

分享

  爱尔兰、日本科学家同获诺奖

诺贝尔奖评选委员会说,由寄生虫引发的疾病困扰了人类几千年,构成重大的全球性健康问题。今年的获奖者们均研究出了治疗“一些最具伤害性的寄生虫病的革命性疗法”。爱尔兰医学研究者威廉·坎贝尔、日本科学家大村智与屠呦呦一起分享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坎贝尔和大村智发明了阿维菌素,从根本上降低了河盲症和淋巴丝虫病的发病率。

日本科学家大村智生于1935年,长期从事微生物活性物质研究,是该领域的世界级学科带头人,研究发现的阿维菌素被誉为20世纪自青霉素发现以来对人类贡献的最重大发明之一。他建立起了许多筛选天然活性物质的原创性方法,发现了超过130种结构类型、330种新的活性化合物。他迄今已经发表了800篇科学论文,编辑了7本专著,参编了30部其他书籍。获得了全球主要发达国家微生物学会的各种最高奖赏。先后被评定为日本学士院院士、美国以及法国科学院的院士。他在2005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

另据报道,诺贝尔物理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6日上午11点45分公布,化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7日上午11点45分公布,和平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9日上午11点公布,经济学奖最早将于当地时间10月12日下午13点公布,文学奖的具体公布时间则待定。

来源:北青网   (责编:liuxinyue)

 

Related Posts

发表评论